

每年体检季过后,肝胆外科门诊总会迎来一些咨询者,报告单上简短的四个字——“肝脏结节”令他们非常紧张。
“这个结节会不会是恶性的?”“结节会长大吗?需要手术吗?”一连串的问题背后,是大家对结节与癌症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担忧。
那么,肝脏结节到底是什么?它离恶性肿瘤究竟有多远?
绝大部分都是“虚惊一场”
很多人觉得,现在得肝脏结节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其实,这主要是由于体检的普及和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几毫米的小结节被早早发现。
据统计,在普通人群的体检中,肝脏结节的检出率可高达20%至30%。
“肝脏结节”并非一个具体的疾病名称,而是一个影像学上的描述性术语。如果结节较大,可能会被称作“占位”,它们指的是医生在影像检查中发现的肝脏内部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密度或回声差异的区域。
发现肝脏结节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它到底是什么?”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普通体检发现的肝脏结节,超过90%都是良性的,只有不到5%是恶性肿瘤。
在“肝脏结节家族”里,最常见的成员是单纯性肝囊肿,约占到60%以上。可以把它想象成肝脏里长了一个“小水泡”,它不是实质性的肿瘤,生长缓慢,几乎没有恶变的可能。绝大多数肝囊肿终生无需处理。
其次,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约占25%。它本质是一团“乱糟糟”的海绵样血管组织,生长速度同样比较缓慢。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如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腺瘤等良性实质性占位。前两种基本无害,但某些类型的肝腺瘤则有较低的恶变和破裂风险,需要密切的随访。
最后,就是肝脏恶性肿瘤,虽然占比很小,却是我们必须及时揪出的“坏分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图源:视觉中国
辨别良恶首选腹部B超
如何判断肝脏结节的具体类型?既往病史、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都很关键,专科医生需要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乙肝、丙肝患者来说,由于他们患肝癌的可能性高于普通人,所以一旦查出肝脏结节,即使很小,恶性依据不足,也要引起重视。医生会结合肝功能、病毒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结果来综合评估。
从影像学角度来说,体检首选的检查是腹部B超,它需要空腹进行。它的优势在于检查速度快、对肝胆系统的病变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如果B超难以判断,可能要进一步做增强CT或增强MRI。医生会关注结节的边界、生长速度、血供是否丰富、强化方式等特征。
一般来说,良性结节的边界清、生长慢,而恶性结节通常边界欠清晰、生长比较快。更关键的鉴别方法则是观察造影剂注射后的“强化模式”,可以从血供特征反映结节的许多性质。
在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时,肝囊肿不会强化,肝血管瘤会像海绵吸水一样缓慢填充造影剂,而原发性肝癌则会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特征,造影剂迅速涌入肿瘤又迅速被冲刷出去。
这些情况需及时手术
当体检报告上出现“肝脏结节”时,可以到肝胆外科寻求医生的建议。对于影像学特征非常典型的肝囊肿、肝血管瘤等低风险良性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每年常规体检时进行随访。
如果良性结节生长速度太快或是长得太大,可能会引起右上腹胀痛、进食后早饱等症状,也建议您到肝胆外科听取医生建议是否需要手术。
对于一些特征不典型、不能完全确定良恶性的结节,医生可能会建议在3个月左右进行复查,或者直接进行增强CT、增强MRI等更精确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个别的情况下,这些检查仍然不能判断肝脏结节的性质,需要定期随访以检测其生长速度,或是遵医嘱进一步做PET-CT、PET-MRI等更“高级”的检查。
如果高度怀疑结节是恶性的,那及时手术干预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到肝胆外科门诊就诊。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如今许多肝脏结节切除手术都可以通过腹腔镜完成,不仅创伤小,而且恢复快。肿瘤越小,处理起来越简单,预后越好。
定期体检是最好的“定心丸”
对大部分人来说,肝脏结节只是肝脏里的一个“小问题”,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肝脏健康的基石。
酒精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推手,建议限制摄入酒精。平时应当通过均衡饮食来控制体重,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从而避免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保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维持“代谢生物钟”的稳定和平衡。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发现结节就“讳疾忌医”,规律体检是最好的“定心丸”。肝脏是身体的“化工厂”,承担着数不清的合成、代谢、解毒、免疫等工作。每年体检时,记得关心一下这位任劳任怨的“大管家”。
(作者张瑞 为华山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中心主治医师;陈进宏为华山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
九龙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