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岁,第一次站上全运会“地表最强”的乒乓赛场,是什么感受?“兴奋、紧张,更多的是期待。”昨天,全运会乒乓球男单比赛开打,吉林队的刘家良第一次感受到了银河综艺馆的灯光聚焦,这个从未进过省队、国家队系统性训练的“业余赛大神”,尽管以1比4负于前国手魏世皓,但他并不气馁,“还有团体赛,加油吧。”
用一次次突破让业余身份绽放出专业水准,在这场征程里,藏着他对乒乓的执着,更绕不开与上海的深厚情结,以及和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特殊联结。
十五运会刘家良(前)在比赛中——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摄
上海:乒乓梦想的扎根之地
8岁的时候,刘家良被父母从内蒙古送到上海,慕名加入华东理工俱乐部的培养体系,小小年纪的他便独自开启在上海的求学之路。从徐汇区启新小学到上海中学,他最终成为一名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运动员。
“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的乒乓氛围和教育理念都是全国一流。”教室里有他苦读的身影,校园球馆里有他挥拍不辍的汗水,在大学赛场他更是叱咤风云,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的冠军。
毕业后,刘家良入职国企,可始终放不下手中的球拍。后来他索性凭着这份热爱在上海创业开球馆,把兴趣变成了事业。如今虽然定居江苏,但上海仍是他心中的“乒乓故土”。时不时回来和老友相聚、感受熟悉的乒乓热度。“当然,我很喜欢上海,这是我乒乓启梦的地方。”上海的乒乓氛围,早就像春雨般浸润了他的生活,他揽下过无数个上海青少年赛事的冠军,铸就了“从没打过退堂鼓”的韧劲,亦为他后来站上全运赛场埋下了伏笔。
刘家良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
全运会:参赛不是终点
从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走出来的刘家良,从未进入过任何省市队训练,自然也没参加过全运会。
“业余赛大神”的名号,是在无数业余赛事中打出来的。“平时没有机会和国家队退役球员、专业选手交手,但打业余赛时能遇到不少高手。”正是这些对决,让他练就了不怯场的底气,他曾战胜过魏世皓,以及一大批专业选手乃至国手。
本届全运会,吉林队给刘家良抛出了橄榄枝,在预赛阶段,他战胜前国手刘丁硕,在乒乓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真正诠释了“高手在民间”。决赛阶段,他是男单选手中唯一一名从未进过专业队的选手,不过,他并没有把“参赛”当成终点,“实际上,我还是想往前走,跻身前8名才是我的梦想。”
刘家良参加业余赛事
事实上,刘家良的打法很特别,他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对于不少专业选手来说并不好打。昨天的比赛中,他给魏世皓制造了不小的麻烦。首局便陷入胶着,他在落后时不断通过喊叫来调动自己,后来居上,以14比12赢下。之后的几局,他也多次在落后的局面下追平比分,但毕竟还是在心态、关键分的把握上,弱于专业队选手,最终以1比4败下阵来。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联结热爱与成长的纽带
提及乒乓生涯里的重要赛事,刘家良总会说起“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这项全上海知名度最高的群众赛事。刘家良从小到大多次夺冠,2024年的比赛,他和队友组建的家新双冠队获得公开组亚军,冠军则是由刘诗雯、范思琦等前国手、国手领衔的沿浦俱乐部,当时,魏世皓也在队伍中。
“这项赛事是长三角最有底蕴的赛事,水平也最高。”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参赛平台,更是联结他与乒乓热爱的纽带。在这里,他能和高手过招、补全技术短板,也能感受到乒乓运动的传承与温度。上海孕育了他的乒乓梦,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见证了他的成长,全运会赛场则让他的梦想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采访的最后,刘家良表示,会持续关注并参与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这是一份与乒乓有关的约定。从上海校园里的乒乓少年,到业余赛场的 “大神”,再到全运会舞台上的挑战者,刘家良的路并不常规,却足够动人,手握球拍、心怀坚定,走自己的路,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

九龙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